为什么烟花三月要下扬州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为什么烟花三月要下扬州

《扬州城址论》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指南京?

近来笔者听闻谬论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就是南京,而广陵欺世盗名。不禁令人发笑。只要有基础文史常识的国人都知道两地完全不同。

某撮怀疑论者往往不是宁、扬土著,也无心查阅扬州与南京的地方志或是古代地理著作,哪怕对古人相关的短篇文章也是选择性失明,绝口不提、装傻充楞,如(清)焦循《广陵考》、(清)徐庭曾《扬州历代疆域沿革》、(清)汪中《广陵通典》等。

伪公知们以讹传讹,自诩高明,更有甚者居心叵测。笔者有义务为广大读者释疑解惑,本文大量援引古籍原语,并非笔者词穷或是掉书袋,而示有理有据,以别于空放嘴炮者也。

由于历代史料太多,非一时一人一书所作,限于篇幅,笔者只能随意从中摘录几句,建议读者查阅全文:

《初学记》:“《七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今扬州也。”

《读史方舆纪要》:“炀帝幸江都,于扬州立江都宫,今江南扬州府是。”

《旧唐书》:“扬州,故广陵之地。”

《旧唐书》:“扬州名江都,荆州名江陵。”

《新唐书》:“扬州,大都督府,隋江都郡。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扬州。”

《元和郡县志》:“淮南道首扬州,即广陵郡。”

《太平寰宇记》:“炀帝改扬州总管府为江都郡,移于坊内,故州置宫,号江都宫。”

《元丰九域志》:“大都督府,扬州,广陵郡,淮南节度。(治江都县。)”

《文献通考》:“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後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置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初为兖州,後改为邗州,後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後或为广陵郡,属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节度。领县七(江都、江阳、海陵、高邮、六合、扬子、天长)。吴改江都府。”

《宋书》:“扬州,大都督府,广陵郡,淮南节度。”

倘若笔者就此结稿似乎并无不妥,因为某撮怀疑论者在铁的事实面前向来是畏避的。不过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笔者对扬州、南京两地的前世今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为方便起见,统一以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而读者若有兴趣,在本文所引用的或其他的各类古籍中都可一窥踪迹,相关描述无有区别,大致类似:

为什么烟花三月要下扬州

扬州又名广陵,江都,维扬,邗城,芜城,吴州,瓜州等。

扬州在春秋时称邗城,战国时称广陵,汉时称广陵国、江都国,晋时称广陵郡,南朝时属南兖州(治所广陵),北周时称吴州,隋时得名扬州,唐后专名扬州。

(《读史方舆纪要》:“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楚汉之际,分置东阳郡。汉初属荆国,后又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三国属魏,为重镇,后属吴吴主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初治淮阴,后治射阳,江左还治广陵。东晋以广陵控接三齐,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大宁三年,郄鉴都督青、兖二州军事、兖州刺史,镇广陵。苏峻平后,还治京口。宋亦置广陵郡。元嘉八年,始定为南兖州治。齐梁因之。北齐改为东广州。陈复为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曰江都郡炀帝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武德三年,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改为扬州置大都督府。《唐纪》: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检校扬州大都督,始自丹阳徙州府及居民于江北,繇此广陵专有扬州之名。天宝初,曰广陵郡。乾元初,复曰扬州,兼置淮南节度于此。五代时,杨氏都焉,曰江都府。南唐以为东都。周世宗取之,复曰扬州仍置大都督节度。宋因之亦曰广陵郡淮南节度,建炎初,升为大都督府。元曰扬州路至元十三年,置大都督府,又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明年,改为扬州路,寻又改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初曰淮海府《旧志》龙凤六年改,寻曰淮扬府,后复为扬州府时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也,直隶京师,领州三、县七。今仍曰扬州府。”)

南京旧称金陵、秣陵、建邺、建康、上元、白下、江宁、集庆、升州、蒋州、冶城等。

公元前 472 年,越国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 333 年,楚威王筑金陵邑。

公元前 211 年,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公元 211 年,孙权建都秣陵,后改名建邺。

公元 313 年,避司马邺名讳,改建邺为建康。

公元 939 年,南唐李晟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公元 1129 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公元 1329 年,元改建康府为集庆路。

公元 1356 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改应天府为南京。

(《读史方舆纪要》:“楚威王初,置金陵邑。秦改曰秣陵,属鄣郡。汉初属荆国,后属吴,又属江都国。元封初,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孙吴自京口徙都此,改秣陵曰建业。晋平吴,移置丹阳郡,兼置扬州治焉。元帝都建康,改丹阳太守为尹。宋、齐、梁、陈因之。隋平陈,郡废,于石头城置蒋州。大业三年,复曰丹阳郡。唐武德三年,置扬州。七年,改为蒋州。八年,复为扬州,置大都督府。九年,扬州移治江都。至德二载,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上元初,州废。大顺元年,复置。唐末,杨氏于升州建大都督府。五代梁贞明三年,徐温徙镇海军治升州。六年,改为金陵府。石晋天福二年,南唐李氏都之,改为江宁府。宋复为升州。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军节度。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元为建康路。天历二年,改为集庆路。国朝定都于此,曰应天府,领县八。”)

“扬州”一词本身在历史变迁中有五重含义:

1. 先秦时期,扬州泛指东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尚书•禹贡》:“禹贡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

2. 西汉武帝时,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建制,全国设十三州刺史部,其中扬州刺史部下辖: 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辖境相当今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淮河、江苏长江以南,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秣陵(南京)属丹阳郡,治所宛陵(安徽宣州)。东汉扬州治所在历阳 (安徽和县),后迁至寿春(安徽寿县) 与合肥。

3.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治所在寿春,辖地为淮南、庐江二郡; 吴治所在建邺,辖地为丹阳、会稽、庐陵等十四郡。晋灭吴后,两处扬州合并,辖地浙江及江苏、安徽南部地带,至南北朝,扬州治所在建邺。(《晋书》:“扬州统郡十八: 曰丹阳郡,曰宣城郡,曰淮南郡,曰庐江郡,曰毗陵郡,曰吴郡……”)

4. 唐武德三年至九年间,即公元 620~626 年间,南京江宁县曾用过“扬州”之名。(《旧唐书》:“武德三年,移于今所,属茅州。七年,废茅州,以县属蒋州。八年,改蒋州为扬州。九年,改属润州。”)(《新唐书》:“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郡为兖州,置东南道行台。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

5. 隋文帝九年,广陵得名扬州。唐高祖九年,广陵专名扬州,并延续至今,再无变化。(《隋书》:“开皇九年,改吴州,置总管府于扬州,领郡县焉。”)(《通典》:“大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名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领县七: 江都,江阳,海陵,高邮,六合,扬子,天长。”)

一. 建邺在南朝时是扬州的治所,而广陵其时是南兖州治所。(《文献通考》:“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于此)。”)

二. 江宁在唐初公元 620~626 年的 6 年里用过扬州之名,而广陵其时称兖州、邗州。

为什么烟花三月要下扬州

既然扬州是南京没指望了,小撮怀疑论者又认为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不会用两个称呼来指代同一处地方,即广陵和扬州是两处地方——扬州为广大的江南地区,而广陵则是江南之一城,“扬一益二”义为江南地区第一,巴蜀地区第二。这种臆断是错误的。

首先,唐代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建制,基本类似于现在的“省市区”,共计州 300 余处。此时唐之扬州与今之扬州规模、区划、位置基本统一,无有他指,不再是隋前的广阔地域。扬州为淮南道治所,江宁属江南道,其治所越州(浙江绍兴),两地毫无干系。

(《旧唐书》:“贞观元年,合并省州郡,于山河形变,分为十道,而扬州属淮南道。是时扬州领县则有江都、江阳、广陵、高邮、六合。”)

(《新唐书》:“自天宝后所更郡名曰扬州广陵郡,其时扬州领县九,曰江都,江阳,广陵,扬子,永镇,六合,高邮,海陵,天长。”)

其次,古人诗歌忌讳重复,讲究韵律。扬州与广陵在诗名或诗句中常同时存在,不必少见多怪,类似的情况还比如:

陈羽《广陵秋夜对月即事》:“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

姚合《扬州春词》:“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潮来。”

黄庭坚《往岁过广陵值早春尝作诗云春风十里珠帘卷彷》:“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想得扬州醉年少,正围红袖写乌丝。”

不仅仅是扬州,杭州 (别称临安、余杭、钱塘)、苏州(别称姑苏、吴中、吴门) 等多地在诗歌中都有相似现象,如: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再者,锦官城名号成都,与别称益州并无冲突。如:

《元和郡县志》:“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

《方舆胜览》:“后周置益州总管及置蜀郡。隋罢州为蜀郡。唐改蜀郡为益州总管府,又升为大都督府,置剑南节度使,改益州为蜀部。明皇幸蜀驻跸成都,及还京,改蜀郡为成都府。”

《隋志》:“后周置益州总管府。开皇二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明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唐又为益州。”

唐代扬州,或说广陵,富甲天下,否则扬州与广陵就都是第一,这就前后矛盾了。以下史料亦可相互印证:

《元和郡县志》:“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旧唐书》:“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新唐书》:“扬州雄富冠天下。”

《资治通鉴》:“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嘉庆扬州府志》:“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容斋随笔》:“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最后,公元 589 年,隋灭陈后。出于抑制江南地方豪强势力的目的,隋文帝政令毁建康城池弃为农田,废丹阳郡及其辖下建康、秣陵等县,仅留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资治通鉴•隋纪》“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唐初延续了隋的政策,直到中唐以后南京才渐渐恢复元气。终唐之纪,南京基本是作为润州辖下的县(江宁县、上元县等)的身份而存在。隋唐的南京处于一个低迷萧条的时期,绝不是富庶繁华的扬州。(《元和郡县制》:“置蒋州,以江宁县属焉。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宁为归化县。九年,改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又改白下为江宁。至德二年,于县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升州,仍改江宁为上元县。”)

为什么烟花三月要下扬州

不仅仅是文献记载,如今尚存的隋唐遗迹也表明了扬州与南京完全是两处地方:

隋王朝开挖贯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京杭大运河于扬州穿城而过,杨广任扬州总管十年,即位后又三下扬州,以扬州为“南都”,埋骨于此。2013 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于扬州市邗江区发掘出隋炀帝陵。

《隋书•文帝记》:“开皇七年夏四月庚戍,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

《通鉴•隋记》:“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杨广《泛龙舟歌》:“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旧唐书•高祖记》:“五年八月,葬隋炀帝于扬州。”

罗隐《炀帝陵》:“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六渡扶桑的中日友好大使鉴真大师,所待的始于南朝宋的大明寺,与隋文帝庆寿而建的栖灵塔比邻而居,如今扬州市邗江区的大明寺已于 1983 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寺观,2006 年跻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大和尚东征传》:“大和尚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时大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

李白《秋日登扬州栖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白居易《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平山揽胜志》:“隋仁寿元年,诏海内清净处立塔三十所,栖灵其一也。”

假若真如某撮怀疑论者所言——盛唐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指金陵,广陵就是广陵。那么:

为何古代所有地理志皆言广陵专名扬州,而不言金陵独享扬州之名?

凭何南京可以有秣陵、石头城等别名而独不允扬州又名广陵、江都?

为何唐诗里大量同时出现广陵扬州字眼,而不见金陵扬州?

为何韦庄《金陵图》、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名作不改为《扬州图》《登扬州凤凰台》?

有何历史遗存足以证明南京就是扬州?

扬州美誉起源隋唐,至明清发扬光大。先有广陵之繁华,而后有扬州之盛名,而非先有扬州之盛名,后有广陵之繁华。先秦九州之扬州、汉十三州之扬州、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扬州出名吗?有何珍奇异宝值得隋唐至今之扬州觊觎眼红,不惜故意混淆?确实南京江宁县与“扬州”有过 6 年之缘,但以此就能否定 1500 年来广陵专名扬州的历史吗?江宁县在这 6 年里为扬州做了什么贡献,广陵将其美誉霸占,以致某撮怀疑论者哭冤叫屈?到底谁想搞乱读者应该明白了。扬州历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仅诗歌就近 20000 首,难道每首短小精悍的诗歌旁边必须像典籍一样来则备注记载广陵专名扬州才能证明金陵不是扬州?“砖假”哗众之辞少听,勿以怪谈为新知。如若硬要指鹿为马,较之东北亚某半岛邻国何异?

扬州的文化遗产虽多,但没有一处是多余的。不是自己的,扬州决不会抢,祖宗留下的,扬州也定不能让。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扬州核心地区基本未变,如今扬州下辖广陵、邗江、江都、高邮、仪征、宝应六地与东台、大丰、六合、海安、海陵、兴化等兄弟城市数度分分合合,一齐创造了意蕴厚重的文化“扬州”,愿意与之共享。“扬州”不仅仅属于 21 世纪的扬州人民,更是无尽的时间长河里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灵魂栖所。

[原创]

要弄清楚"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里的扬州究竟是什么地方,只要考证一下李白与孟浩然所处的时代,也就是李白写"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时代。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今扬州设广陵县,汉代称广陵、江都。南北朝时,北周改广陵为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 (公元 589 年),改吴州为扬州,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 626 年) 称扬州。

唐开元十五年 (公元 727 年) 古广陵还叫扬州,这一年李白 27 岁,在今湖北安陆 (当时叫安州) 认识了长他 12 岁的孟浩然,两人成为挚友。公元 730 年孟浩然去扬州,李白到湖北蛇山 (当时的黄鹤楼就在蛇山的黄鹄矶上) 长江边送孟浩然,写下了干古传诵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年孟浩然去的地方叫扬州 (今扬州)。一直到唐开元年(公元 742 年) 扬州改为广陵郡,唐至德年间 (公元 758 年) 广陵郡又改为扬州。按照古人写诗喜欢用古地名的习惯,就会有诗名中"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用旧地名"广陵"点明 "扬州",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用当时的名称扬州。所以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说法没有历史依据。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