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点道理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萧亚轩的一首歌,叫做“最熟悉的陌生人”。“既熟悉又陌生”,矛盾着并共生着,这不就是题主的问题“既有道理又相悖”吗?

生活中有这样五句话,让我欢喜让我忧:

似乎有点道理

第一句话:你比他大,让着他点儿

这句话经常被我们听到,甚至会伴随一生。不管你比对方大多少,哪怕大一个月、大一天,大几个小时、大几分钟,大人都会说这样的话,让哥哥让着弟弟,让姐姐让着妹妹,代代相传,无限循环。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细细地琢磨琢磨:凭什么我大我就得让着你啊?我大是父母生我的时间早与我自己有什么关系啊?与我自己没有关系的事,非得让我去让着出生比较晚的人,越琢磨,越觉得不太对。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老大是姐姐,老二是弟弟,加上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姐姐就是那个倒霉蛋。更有甚者,只要是女孩,都得让着家里的男孩,像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虽然她是妹妹,但是她必须时时刻刻在方方面面让着他那两个哥哥。

似乎有点道理

记得有人说,女权主义的倡导者是女孩的父亲,因为父亲最疼女儿。有一个视频,好像是美国的,父亲来到女儿家,女儿一手拿电话一手去做饭,还要去打理家里的各种事务,而他的丈夫在旁边拿着手机玩儿。父亲非常愤怒,觉得我闺女在家里我都舍不得让她干什么,嫁给你这个臭男人,把我闺女当成了保姆。

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碰到一位企业家带着他 7 岁的儿子,我们在一起聊天。他给我显摆说:“我儿子虽然 7 岁,但是特别懂事儿,特别善良。”

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我闺女和他打架,我过来之后要打我闺女。结果呢,我儿子就护着他姐姐,说爸爸你不要打我姐姐。”我问:“你闺女和你儿子打架,你过来之后就要打你闺女,是你闺女错了,还是因为她是姐姐?”

企业家很坦荡地说:“因为她是姐姐。”我说:“因为她是姐姐,她就该挨打吗?她是姐姐,是她自己造成的吗?不是你们两口子先把她生出来的嘛。把她先生出来,她成了姐姐,就成了挨打的原因?还在这里夸你儿子善良,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定又是一个是非不分重男轻女的家伙,这个社会又多了一个有可能家暴的潜伏者”。

企业家听完之后愣了一下,随后说:“对呀,我好像是做的不对。”我说:“OK,你真的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说为什么呀?我说你知错就改呀。

似乎有点道理

第二句话:吃亏是福

这句话也是高频词汇,而且很多人将其奉为“经典传说”。

你细琢磨一下,吃亏是福,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吃亏啊?如果作为一种心理平衡,一种阿 q 精神,这样说是可以的。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总是想感动别人,感化别人。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绑架。我认为在人际交往当中,只要遵守规则,按规则去办事儿,就可以了。胡适先生说过:一个只讲道德不讲规则的社会,将变得道德沦丧。吃亏是福,是给那些想占便宜的人,增加了一个借口,多了一块遮羞布,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似乎有点道理

第三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孩子反驳家长的时候,有一些愿意当和事佬的长辈对小辈说出的话。意思就是说,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你好,都是对的,即使父母错了,因为他们是父母,他们也是对的。既然父母都是对的,那是不是所有父母的能力水平都要比孩子高呢?如果是这样,社会不应该是越来越落后吗?那为什么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说法呢?

似乎有点道理

第四句话:他非要跟我借钱,不借咋办呢?

这句话什么地方不对呢?本句话强调的是“他非要和我借钱”,难道你不会说不借吗?这又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对方有求于你,你如果不答应,大家就认为你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一连串的诘问就形成了一个链条:因为我向你借钱,你有钱,你不借给我,你就是个坏人。

在上,我认为,作为债权人,在借给别人钱的时候,从利益的角度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你借给他钱有没有好处?第二,你不借给他钱,有没有坏处?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直接拒绝。这就是 80 后 90 后年轻人所持的金钱观,我高度认可。

似乎有点道理

第五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不听我的听谁的?

这是典型的倚老卖老。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值钱,唯有年龄不值钱。老意味着丑,老意味着偏执,老意味着失败了很难重新再来。像褚时健,70 岁开始创业的人,在中国才有几个?记得王朔说过一句话,年轻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老过吗?这句话有点儿强词夺理,似乎有点对年轻人的羡慕嫉妒恨。“

老”都这么多缺点了,还拿着“老”说事儿,真是自不量力。如果“老”是好的,要那么多美容院干什么?年龄是唯一一种不需要任何努力而自然增长的东西。人老了,你安享晚年就行了,不要对年轻人指手画脚,讨人嫌。我非常讨厌倚老卖老的人,我坚决不做这样的老人,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似乎有点道理

看完以上五句话,你是否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五句话,离我们很近,但是离我们又很远。离我们近的时候,就是我们没想明白的时候;离我们远的时候,就是我们最智慧和理性的时候。

如何避免和“熟悉的陌生人”为伍呢?那就是多读书、多好书,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哪些可以做,就坚决去做;哪些不可以做,就立刻拒绝;刚开始没想清楚,做错了没关系,错了马上停止这叫及时止损。与大家共勉!

似乎有点道理

问得很有意思,舒晗觉得那些鸡汤文里就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仔细品却发现根本就是忽悠……以至于最后鸡汤文也就是一口兴奋剂罢了,对认知提升没什么好处。

举几个例子吧:

1. 人生就像一口锅,当你到了锅底,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往上的!

看上去是不是很励志?如果人生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拿来自我安慰特别管用。但仔细想想,其实你根本不知道人生的“锅底”在哪里。

就和股票一样,每次以为自己在抄底,结果发现都还在半山腰上。

所谓“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起来,这句话对于改善自己的处境也毫无意义。

认清现实处境,作出积极改变,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而不是期望滑到锅底以后顺其自然。

2. 神父带娃的故事

有一个神父带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安静地自己玩,就随手拿了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给孩子拼,没想到孩子很快就拼完了。
孩子告诉他,“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就对了。”
神父很感动地说,“谢谢你,你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是不是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这完全是很牵强地强行解释。如果背面是一条狗呢?道理就成了“如果一条狗是正确的,它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了吗?

这个故事其实充其量只能告诉我们,要解决复杂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而不是那种逻辑混乱的看似有道理的鸡汤。

类似的“鸡汤”有很多,所以独立思考很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也挺没意思的。

我是舒晗读书,每天为你分享一个新思想。觉得有用就关注我吧!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