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中医或者你经历过的中医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无证野医,经方出身,只医自己不医旁人。

我来聊聊我认为的好中医和我经历的中医界奇葩。

中医诊治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我自己在问诊时通常会做到以下几点:

1、四诊齐全加舌诊加触诊(腹诊)

中医的问诊就是一个搜集已知条件的过程。四诊“望闻问切”必不可少。

望诊,观其人,其行。是否不利于行?是否面色苍白?是否双眼浮肿?等等等等,可以先建立一个对病人的初步印象

闻者,辩其声也,其人是否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又或者其声细若游丝,有气无力等等等等,与望诊信息结合,印象更深

问诊,个人认为问诊是中医的重头戏,因为通过问诊能最大程度的搜集最多关于病患病症的已知条件。病人主诉自身不适之处、病史,医生通过提问,病人回答搜集关于病人病症更进一步的信息,如失眠否?多梦否?常口渴欲饮水否?二便正常否?常汗出否?。。。。。等等等等。

舌诊和触诊,观其舌苔,断其病症病位:上中下三焦?里虚?表实?里寒?等等等等,通过触诊(大多数时候用腹诊),对舌诊的判断进一步确认。

切诊,即脉诊,到脉诊这一步其实是对以上几诊的最后印证和总结:例如如果判断其病在上焦,里虚寒,那么脉诊是否有沉、迟之像?寸关尺是否有特别之脉动。

以上大致为问诊的一些东东,个人认为,经过以上问诊过程,中医才可以搜集到足够的已知条件,对病人病况做出足够的判断。并推导出解决方案。

2、给出诊治方案

经过问诊可以给出诊疗方案,开方?针灸?理疗?

在给出解决方案时,个人认为一个好中医必须给病人一个清晰的预后信息:服药后身体会出现什么反应,病症会经过怎样一个病程,多久能好,哪些身体反应为良性反应,预示病症在逐渐消除中,哪些为不良反应,预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病程中生活作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等等。

如果一个中医无法给出病人预后信息,至少回答病人几个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俺这病能治不?服药后啥时候能好?那么这个中医,呵呵呵呵。。。。。

其实中医并不是包治百病,如果经过详细的问诊,都无法确定一个预后清晰的诊疗方案,那么坦白的告诉病人:您这情况我没整明白,或者您另请高明,或者您给我一点时间,我研究一下?

敢坦率承认自己对某病人情况无把握,并不是什么丢脸,砸招牌的事,至少,做到了对病人负责。

如果一个中医能做到以上,个人认为这个是个好中医。因为我就是这样诊治自己的家人。

好吧,我承认,这样的中医,现在不多,至少是不常见。

作为一个无证野医,虽然只医自己及家人,但是还是怀有一点点至少成为家中名医的理想滴,所以前些年,为了偷师,有朋友说要去看中医,我都很积极的陪同,希望能通过朋友看病的过程,能偷到那么一两手绝技。

结果,绝技是没怎么偷着,奇葩倒见了不少,严重打击了我对中医的信心,还好本人心理强大,经历多了习以为常。奇葩中,最奇葩的莫过于以下几例:

1、某日,陪朋友挂号看某三甲中医院某副教授医生。

与朋友入门,

某副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啊?

朋友答:。。。。。。。。。。

某副问:那你想吃什么药呢?

。。。。。。

我拉着朋友夺门而出。

合着我俩是到了某个药店的柜台还是咋滴?

2、又某日,陪一甲亢朋友看某三甲中医院某教授医师,号称内分泌专科名家,在某门诊每周只坐诊一个上午,挂号得天现鱼肚白时排队。朋友有大毅力,大决心,居然挂上了号,我果断随行:此行必须蹭医,必须偷到一招半式。

叫号,进问诊室,分里外两间,外间俩研究生,一个把脉,一个填病历。

把脉的:

平心静气,不言语,表情严肃,带几分凝重之感

右手三指往朋友手腕上一撘,

左手潇洒的一翻腕——看表

嗯,我也看到了,浪琴。

十数秒过后,

把脉兄松开三指,长吐一口气:

“嗯,心跳 96”。

(欧耶,那一刻,我偷到了:把脉看表数心跳!此招古今医书均不见记述,实为把脉兄独创之秘传也)

接下来轮到填病历兄。(病历兄人狠话不多)

病历兄执笔在手,头也不抬:有做过检查吗?

朋友:有的有的,在三甲做了检查,花了好几千呢!

病历兄:拿来!

继而奋笔疾抄,字迹标准的中医体-反正正常人看不懂的那种。

抄毕:进去吧

此时流程进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里屋见名家!我激动,马上要偷到绝招了。

进里屋,名家接过病历,表情和蔼:

哦,甲亢啊,我看看。

数秒后:

遗传!先开一个月的药,一个月后再来!

低头奋笔疾书,标准的中医体——基本上 99.99% 的中国人看不懂那种。

书毕:好了,没事,这病就得长期喝药,你第一次来,你看外面那些病人,都喝了一两年了。。。。还没好!好吧,耐心点,下一个!

我一脸懵逼:名家就是名家,合着这不是看病,这是病号感情联络处啊:一月一见,不管病好没好,风雨不改,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

还有。。。。。

算了,不说了,感觉自己此时是一个标准的中医黑,再说下去,我都得砸键盘了。

约两千年前,医圣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下以下话语: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④,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

合着仲景先生是穿越人士?怎么两千年前所书之当时医者各种敷衍之举,两千年后,仍能让我亲身经历呢?

我偶为家人和自己施诊开方,常常一剂知、两剂解、三剂止。实有神效。此时,为有幸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中学到皮毛而自豪。

却也因亲身经历不少中医奇葩而想掩面而泣:面对这样的奇葩,估计仲景先生,思邈先生等大德的棺材板早就压不住了吧!

呜呼呜呼,人世浮沉,中医师们靠着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吃饭。

大德明医怀济天下者代有人出,

而蒙蒙而混的中医奇葩也屡见不鲜。

或许,这就是常态吧。

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这一点我亲眼所见,中医用火针治好了一个半身不遂的老太太,因为这位老太是我家的邻居,我想问今天有中医会用火针吗?第二个病历是我岳父得的是肝硬化,就是今天所说的肝癌,也是一位老中医给开的药方,我记得好像是十八味药,其中一味最便宜的药老中医说不好买,因为太便宜药店不一定有卖,但要求家属一定要买到因为这味是主药,最后真的没买到,其他的药都买好了,没办法也只好煎了先服着,三付药服完后我岳父就好了,和正常人一样,可就过去半年吧岳父旧病复发,再去找那位老中医看病,老中医看到我岳父后就问了家属是不是那味便宜药没买到?中医听到结果后就让我岳父回家养着吧,也给开了药是止痛的,最后告诉我们说我岳父没救了,因为那味最便宜的药是治疗病的主药,我岳父在家两个月后就去世了。这两个事情一个发生在八二年一个发生在九一年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