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作为一个 70 后对七十年代东北农村的冷还是记忆颇深的,毕竟那时我童年的回忆和快乐。

在东北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冬天,因为别看冬天冷,但是冬天的乐趣也是最多的,这是那些没有体会到东北冬季的人无法想象得到的。

我小时候一到冬天家里的大人就会给做上棉鞋、棉裤和棉袄,当年的棉帽子都是遮住耳朵的那种,有些类似电视剧里演的日本兵戴的那种帽子,耷拉下来的两片上面有绳子可以系在下巴上。

每年一到十月份的时候,家里的大人就要开始准备过冬的适宜,这个时候会上山搂草和捡松球,这些是用来冬季引火用的,每家门口也会有个大柴火垛子,当年农村老人说:“找对象主要要看家门口的柴火垛子,谁家门口的柴火垛子高,说明这家人会过日子。”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除了要准备冬季的烧柴以外,当年家家户户还会挖地窖储存越冬的秋菜。地窖挖的越深越好,上面留个口底下放上白菜、萝卜、土豆和苹果等越冬果蔬,菜窖的上面是用苞米杆子盖起来,这样果菜放在里面可以放到第二年化冻都不坏,这些菜窖和地窖也是小孩“藏猫猫”的好地方。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东北农村入冬前还会用塑料布或报纸糊窗户缝,而且东北糊窗户都是从外面糊,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会往家里灌风,这在外人眼里也成了东北一大怪。

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 那时候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一,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

“滴水成冰”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东北的冬天确实可以达到,最冷的天气里人出门吐口唾液落在地上就会结成冰,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可以说是常态,最低达到零下三十多度也是经常遇到的,记得有一年我家邻居的狗在狗窝里一晚上都能冻死,可想而知当年能有多冷。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不过当年即使再冷的天,也没有减少人们的外出,而且因为都习惯了这种极寒的天气,很多大人出门里面就是秋衣秋裤,外面穿着一件棉袄,用绳子把腰系起来就可以。只要活动起来,那么是不会感觉有多冷的,因为东北的冬天只要不刮风,气温虽然很低但是只要穿的够多那么并不怕冷。

二,那时候的农民是如何御寒的

六七年代的东北可以说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因为有山有水,山上的植被特别丰富,因此家里不缺烧火的柴火,加上物产也丰富,肉和鱼可以说是家里餐桌上常见食物,这也是为何当年那么多人喜欢来东北的原因。

东北农村的土地耕种面积大,生产队都是以连队的形式办成的集体所有制,地里收割后的庄稼秸秆有的是,烧火和喂牲口都不缺,加上家家户户的自留地也多,因此粮食管够吃,冬天在家“猫冬”不缺烧的和吃的,因此日子很好过。

东北人过冬基本都是在家里的大炕上,而且冷的地方还会烧火墙,这样的屋子住在里面是特别暖和的,除了去室外上厕所比较冷以外,其它还真没有感觉到什么。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三,六七十年代东北的冬天乐趣特别多

东北的冬天家里大人都会给孩子做一个用木板钉的,底下带两根钢筋或角钢的滑冰车,等到水库或小河沟上的冰冻结实了以后,孩子们会抱着滑冰车去上面滑冰,这也是为何东北的孩子特别喜欢冬天的原因。

当年东北人过冬家家都会储备不少食物,大人们因为天太冷地里也没有什么活,因此喜欢找村里好客的人家串门,在热乎乎的热炕头唠嗑磕瓜子,这是当年很多农村人“猫冬”的常态。

勤快点的大人会在河沟结冰的时候用铁签子把冰砸个窟窿,然后鱼会过来换氧,因此守在窟窿边上就能捞到鱼,这鱼离水后就冻成冰,可以说是东北的室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

结语:

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在全国都是属于比较好过的地方,因为东北物产富饶,加上地广人稀,烧的和吃的都不缺,冬天虽然冷,但是过得还是特别舒服惬意的。

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在冬天有多冷,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下面我就给朋友们说下我小时候的经历,坐标吉林。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东北农村在严冬如冰窟一般的冷,记得有一年,隔壁村有一家的儿子结婚,晚上放露天电影,我和小伙伴跑去看电影。站在冰天雪地里,脚冻得很疼,就像刀扎一样,为了能继续看下去,我原地踏步走了一个多小时。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屋外很冷就算了,其实屋里和屋外也差不了多少,倒一杯热茶不到一小时就能冻成冰疙瘩,屋里除了那个满是油灰的煤油灯勉强算是一个热源,其它物体全都像铁一样冰凉,包括自己身上穿的棉袄棉裤。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东北虽然家家都有火炕,但那时候物资匮乏,既没有余钱买煤也没有多余的木柴,因为有限的柴草还要用来烧水煮饭。只有在临睡时,家里才点上一会火炕,待炕稍微暖和些,赶紧脱掉棉袄棉裤钻进被窝。

六七十年代还没有秋衣秋裤,更不用提保暖内衣了,那时候的人在冬天下半身只穿着大裤衩,一条线裤(毛线打的),外面再穿一个棉裤。大冬天脱掉棉衣棉裤,全身上下仅穿一个大裤衩和一个背心躺在冰凉的被窝,那滋味真不好受。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比这更难受的就是起床了,我是家中的老大,冬季父母都需要去“上河工”,照顾弟弟妹妹的担子就落我身上了。咬着牙忍受寒冷穿上衣服,带上手套,拿上一把菜刀用刀背“咔嚓、咔嚓”的砍水缸里的冰,因为要把水缸里结的冰砍出一个窟窿才能取水烧水煮饭。接着生火,为了让弟弟妹妹舒服些,再把弟弟妹妹的棉衣拿到锅洞前烘烤,衣服暖和了再让他们起床。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其实比起父辈,孩子们在严冬要舒服多了,至少不需要在冰天雪地里干活。有次我问父亲在雪地里干活冷不冷,父亲笑着说:“不冷,还淌汗呢!”

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干什么

在冰天雪地干活确实可以淌汗,我知道一旦淌汗,干活就不能轻易停下来,因为在零下二十度的东北,一旦停下来,汗水很快就会凝结成冰,那是什么滋味呢?我不敢想象。发自内心地说,当时的父辈们真的伟大。

没有经历过挨饿,可能无法理解食物的重要;没有受过冻,可能无法体会什么是温暖;没有在冰天雪地干过活,可能不会知道在办公室吹着暖气敲着键盘是多么幸福!

现在好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冬天还是那个冬天,依然很寒冷,但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现在有了羽绒服,有了保暖内衣,有了暖气,外面寒风刺骨,屋内已是四季如春。

(ps: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