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歌是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传承。

《诗经》与战国后期的楚辞 (骚体) 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开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诗歌流派之宗。汉代有“乐府”。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魏晋有建安七子,嵇康,东晋有陶渊明。

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后世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受前朝的影响,有些简直就是继承与传承。比如汉赋,是一种押韵的散文体,它与离骚异曲同工之妙,既有传承也有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南北朝的诗人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传世作品却很少,究竟是什么原因?

从公元 196 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 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我们知道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她与所处的时世格局、朝代政权、思想文化、文艺思潮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究中国文学历史,凡是朝代长治久安、崇尚儒学的,则文学兴盛。反之,则衰弱,比如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就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的断层以及文学作品的苟延残喘。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乱世不可能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记录、出版与传承等提供有利的时机与平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 280 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 316 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 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 20 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文学是需要积累沉淀的过程,因此在乱世之中,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出版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甚至可能丢失一些宝贵的文学作品。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民不聊生,试问几人能坚持写作?于是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当然文学作品不可能安然无恙地着地,并且传承。因为人心涣散、苟且偷生。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门阀制度严重:士族把持政治权利,制约了出身寒门的文人文学的创作与流传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

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

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文学主题。这些出身寒门的文人,一没地位,二没金钱,三没有平等的权利,自然他们的作品流传的难度可想而知。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庾信与鲍照齐名,号称“南照北信”,他是南北朝由南入北最重要的诗人。诗歌中都充满了对于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愤慨。

提起鲍照,不得不提他的“寒士”标签。与之同时期的虞炎《鲍照集序》中说:“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这是鲍照一生的软肋,他全部的苦难与不幸皆由此而来。

鲍照(416 年?—466 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在鲍照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和品流成为一个人鲜明的标签。也就是说,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不同的人凭家世分类,甚至造成歧视,好恶亲疏,在一个人脸上明白写出。

当然,这不单单是鲍照一人的遭遇。鲍照只不过是那一个时代的文人的真实写照:出身低微才气逼人,却出身寒门,这就构成了南北朝文人的一生悲剧的底色。所以鲍照的作品充满了愤怒,慷慨激昂、极度展示风骨。

《拟行路难》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非常推崇谢灵运的山水瑰丽,其实他的作品也受鲍照等深刻影响。

李白的《行路难》可以说是鲍照与谢灵运的神组合。其中,“拔剑四顾心茫然”句,便从此诗脱出,鲍照对李白影响很大。这首诗,威武不屈,俊逸豪放,正是李白之风。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拟咏怀》

南朝·梁·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庾信与鲍照齐名,号称“南照北信”,他是南北朝由南入北最重要的诗人。连王之涣都深受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说尽采庾信诗风。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严重影响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学作品的流传。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末黄巾起义,不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独尊的地位。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所变化,盛行于南北朝,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自然神韵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都不能不说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除了玄学的兴起外,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目者乃佛、道二教的流行。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一大批文人及其作品的地位。流传下来的,大都是 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或玄幻飘渺的少量作品。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所以说,南北朝不是没有传世之作,而是深刻渗透于后世作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南北朝作品皆是风骨之作。由于南北朝战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或许文学并没有上升到太平盛世的高度,因此没有形成大唐盛世或北宋时期的宏大规模。但是,南北朝时期的名人名篇却声如洪钟,在中国诗坛回音缭绕,不绝于耳!

您好!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不能算少,相对于明清和近代的传世作品是人们对其印象上感觉到少了一点。

单以史书来说,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史书并不少,24 史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南北朝,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等,南北朝每一朝都有单独的史书,还有综合的《南史》和《北史》,五代十国有《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也有大量记载,还有各种野史和小说。春秋战国时期可供参考的史书比较有名的就是《春秋》和《战国策》,三国时期能参考的比较有权威的史书大概只有《三国志》了。所以单以史料数量论,南北朝相对是比较多的。

之所以前者流行,后者不流行,主要是在通俗读物上《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起了很大作用,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相应的通俗读物和相应的普及手段做推广,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感觉少。再就是秦始皇的原因,春秋战国也被提及较多,再加上历朝历代的忠义宣传,使三国故事广为人知。自汉朝起儒家学说占主导地位,也是原因之一。

种种历史原因和综合因素,加上南北朝与五代在后世缺乏较好的文学戏曲载体,使其在社会流传度较低,故让后人感觉传世作品很少。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朝时期有不少文人,为何传世作品却很少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