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说50岁已知天命呢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谢悟空邀。

春秋末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一句话: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不喻矩。

看孔子一生,年轻时曾拜师老子,五十五岁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路途上饥餐渴饮,历尽艰辛。期间荣华过、富贵过、失意过,贫穷过 …… 总之人的一生会碰到的坎坷,在孔子身上,几乎全部遭遇过了一个遍。到了晚年,致力于编书修经。后世著名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在此时编著而成。

古代为什么说 50 岁已知天命呢

关于圣人的身世,本身也有着传奇色彩。据考证,鲁国陬邑(今天的山东曲阜)大夫叔梁纥为孔子亲生父亲。在孔子出生之前,叔梁纥和妻施氏生了九个孩子。竟然全是女孩,无一个男童。后又娶妾,终于生了一子,取名孟皮。但孟皮微瘸(照此情况看,孟皮估计是患有轻微的小儿麻痹症可能性),叔梁纥对这个儿子不满意也不喜欢。

于是又取娶一女颜徵。颜徵当时不满二十岁,而当时叔梁纥已经是六十六的老者了。二人的年龄悬殊太大,即使在春秋战国相对开放的年代里,这种组合也于礼不合。无奈,他们二人就在如今的曲阜市城东南 30 公里处的尼山居住并怀孕。在古时,这种情况就叫做“野合”。

古代为什么说 50 岁已知天命呢

不久,颜徵产下一子。大家发现这个孩子的头顶凹陷,跟别的小孩大不相同。人们将这归于他母亲颜徵曾在尼丘山上祈祷过,孩子头顶才会这样。所以取名叫“丘”,字“仲尼”。

在公元前 512 年左右,孔子四十。他感慨四十以前的经历,因为“野合、”父死被施氏驱赶出家门”、“十几岁时母颜徵亡故”“遭世人冷眼相看”“成年的不得意”…… 种种遭遇,对人生的富贵贫困、高潮低谷、世间冷暖 …. 种种事情都已开始有了一个清楚冷静的认识了。因而发出了他“四十而不惑”的 感慨之言。

公元前 497 年左右,孔子当时五十五岁上下。孔子在鲁国官场不得意的情况下,就动了去别的国家找出路的念头,于是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之路。在十四年周游列国期间,孔子碰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遭卫国拒绝”、“遭宋国威胁”、“饥七日未食”、“郑国乏累,狼狈象一条狗一样。”、也有喜悦的时候,“碰隐者得大道”、“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公元前 484 年前后,孔子回到了鲁国,结束了他长达十四年的游历生活。回顾他这十四年的经历,不禁发出了“五十知天命”的感叹!

古代为什么说 50 岁已知天命呢

在这里,什么是“天命”!问题如果搞清了,就会理解了孔子为什么发出“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真义。

据我的理解。诗经引文里对天、命 有这样一个解释: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第十七章)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丕显,文王之德之纯。」(第二十六章)

总得概括来讲,所谓“天命”是“有德”之人的。有的友友会说:你这论据有点太勉强的了吧?!别急,还有。在《中庸》里,有一句话“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故大德者必受命。”请注意,这五个“必”字。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这里,并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只要岁数上了五十岁,就会自然而然的知“知天达命”了。

在这里的“命”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生的命运、一层是天地运行的命运。人的命运也就是自己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洞悉、天地运行的命运也就是了解“春夏秋冬四季轮换、明白人力不可强求”的豁达。

古代为什么说 50 岁已知天命呢

最终其实“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人人皆有“天命”,人人都要“有德”。五十岁“有德”才会习惯定型。明白人、社会的常情、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单单靠人力就能达到的 …… 这样人以后的命运才可以慢慢向着好的一面走去。

古代为什么说 50 岁已知天命呢

朋友,这是孔子自述生平,而不是说众生都如此。孔子说我在五十岁的时候知天命,是说自己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所处于的一种境界,而非说普通大众在某个年纪须怎样怎样。

圣人几千年来就那几个,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凡人只拿来作为目标去实现好了,用以自比,说我五十岁了,已知天命,实则是大大的抬高了自己。一般说法是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而不是达到知天命的程度。

举个几个例子:智圣诸葛亮,六出祁山坚持北伐,由于各种原因失败,耗尽国力;在五丈原,点七星灯向天欲借寿十年,同样失败。五十多岁,你能说他知天命吗?

一个人可能会影响历史,但是绝不会改变历史。假设一下,他就算借寿成功,蜀国就会因此统一吗?就会因此不灭亡吗?

答案是否!甚至可以这样说,孔明的死在某些方面对蜀国是有利的,要不按照这样折腾蜀国别说坚持 29 年了,9 年都未必挺的过。

诸葛亮如果知天命,那他肯定不会穷兵黩武,而是会韬光养晦,增强国力,培养后主与丞相接班人,休养生息。

所以说诸葛亮再牛逼,他也不是圣人。

一个人能达到知天命,并不是年纪到了就顿悟了,而是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可是现在的人忙于各类事务,闲于各类娱乐与手机,那会有人会腾出大把的时间来像圣人那样思考人生?追求那些虚无缥缈又包涵天机的大智慧?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