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 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事实的确如此,现代舰炮的作战效率是非常高的,其高效率主要体现在高射速以及高命中率,比如说俄制 956 型“现代”级驱逐舰配备的 AK-130 型双联 130mm 舰炮,它的射速为 70 发 / 分钟(35 发 / 分 / 门),对 12 海里以内的水上目标命中率达到了 67%(单发,30 节以下目标),对 5000 以内的空中目标命中率为 27.8%(单发,亚音速目标)。

舰炮作战效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强大的供弹系统支持高射速和先进的火控系统确保射击精度,比如说上述提到的 AK-130 双联舰炮,它的整个系统包括炮瞄雷达、红外和光学火控系统、炮身稳定系统、自动装弹系统等,可以说没有这些先进的系统,那么舰炮就和传统火炮没有区别,高效率作战也就无从谈起了。

陆军火炮与先进舰炮相比是非常落后的,包括各个军事强国研发的先进自行火炮也没法和舰炮相比,我们以德国 PzH-2000 型 155mm 自行榴弹炮来例举说明:

该型火炮火控系统包括综合惯性导航系统、弹道计算机、观察瞄准系统、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具有射速快、精度高的优点。

其弹药携带量为 60 发,火炮最大射程 40 公里,正常射速 8 发 / 分钟,极速射速为 18 发 / 分钟(3 发 /10 秒),行进→战斗或战斗→行进模式转换时间为 30 秒。

该型火炮恐怕是当今陆地上最先进的自行火炮了,然而与舰炮比起来这些看似“先进”的指标就显得十分落后了。

比如同为 155mm 口径的英制 AGS 型先进舰炮系统,它的弹药携带量为 300 发,最大射程为 185 公里,正常射速为 12 发 / 分钟,爆发射速为 20 发 / 分钟,在发射 LRLAP 卫星制导炮弹时最大射程的 CEP(圆概率误差)仅为 20 米。

很显然舰炮的性能指标远远超过了陆基火炮,那么为什么不研发一款像舰炮一样先进陆军版的火炮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俄制 AK-130 型 130mm 双联舰炮,身管上的黑色管道为软质冷却循环水管,由于射速较高,身管必须使用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否则身管一旦过热就不再具备开火条件,舰炮的冷却系统重量接近 1 吨,仅这个重量就足以制约它成为陆基火炮。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 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舰炮系统过于沉重,机动性能差,并不适合陆军装备

舰炮系统并不只是裸露在甲板上的炮塔和身管,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舰炮系统中的战斗部分,它的体积和重量大约只占整个舰炮系统的 1 /3。

我们仍然以俄制 AK-130 型 130mm 舰炮为例:该型舰炮系统全重 94 吨,相当于两辆 T -64 主战坦克的重量,露在甲板上的炮塔重量为 25 吨,影藏在内部的其它各系统重量为 60 吨,还有 180 发自动装弹机内的炮弹,它们的重量大约为 5 吨,另外还有包括雷达在内的光电火控系统占 4 吨。

很显然,陆军不太可能去装备一门总系统接近 100 吨的火炮,而且口径只有 130mm,如此之重的装备势必毫无机动性可言,只能用作固定火力点,比如要塞炮。

而现代战争中要塞炮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不仅如此,就连更轻便的牵引火炮都开始逐渐淘汰了,究其原因还是机动性决定了战场生存能力,任何性能指标都要建立在高机动性的基础上,任何一种违背机动性要求的性能都可以牺牲。

比如说我军装备的 155mm 轮式自行榴弹炮(又称“卡车跑”)就是一种强调高机动性的大口径火炮,虽然它的各项指标与舰炮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系统全重只有 30 吨(包括 40 发炮弹和 44 个药筒),公路机动时最高时速可达到 100 公里 / 小时,最大越野时速为 57 公里 / 小时,战斗展开时间<30 秒,52 倍身管,最大射程 50 公里(底排弹)。

这类自行火炮在到达发射阵地之前可通过地面侦察兵、有人 / 无人侦察机、数据链等方式获得情报,进入阵地以后快速展开并实施炮击,炮击结束后立即恢复到行军状态并快速撤离阵地,因此战场生存能力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陆军对机动性的要求如此之高呢?为什么火炮在实施炮击结束后要快速撤离阵地才能获得战场生存呢?答案跟炮兵雷达有关。

炮兵雷达的正式名称为“炮兵侦校定位雷达”,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如果我方在实施炮击后未能及时撤出阵地,那么敌方就会通过炮兵雷达推算我军炮弹的弹道,从而定位我军炮群所在位置,然后对我军炮群实施报复性炮火反击,届时我军炮群必然会遭到重创。

因此先进而沉重的舰炮并不适合上岸做为陆军版火炮来使用,沉重即意味着低机动性,而低机动性则意味着低战场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的装备就好比活靶子,它只会成为陆军的累赘,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倒是有陆军火炮搬到舰上当做舰炮使用的事发生,比如说德国就干过这种事,他们将 PzH2000 自行榴弹炮的炮塔直接安装到 F -124 级护卫舰上充当舰炮使用。

陆炮能上舰的原因在于军舰的载重量非常大,即使搭载沉重的火炮系统也能发挥较高的水面机动性,可见机动性是制约火炮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下图为使用 PzH2000 自行榴弹炮的炮塔做为舰炮实验的德国 F -124 级护卫舰,陆基火炮上舰当舰炮使用可以提高性能,但是舰炮上岸当陆基火炮使用就会降低性能,因此舰炮改陆基火炮的做法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事。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 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将舰炮改装成陆军版火炮的本质是阉割舰炮的性能

不可否认的是,陆军版的火炮中有不少型号是由舰炮改装而来的,比如说我国 052C/ D 型驱逐舰配备的 730/1130 型 30mm 多管副炮就改装为陆盾 -2000 型近防炮;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配备的“密集阵”副炮改装成陆军版的“百夫长”近防炮。

为什么只用驱逐舰的副炮而不用主炮来改装成陆军版的火炮呢?主要原因还是怎么都绕不开机动性。

舰炮能发挥高效作战性能的原因在于强大的系统支持,而这些系统加起来的重量实在是太大了,因此为了提高陆上机动性能,只能对舰炮进行“阉割”。

所谓“阉割”指的是功能减配,如果有读者硬是要理解成太监去势的那种阉割,其实算不上错,毕竟太监也是一种功能减配的男人嘛。

舰炮减配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减掉重量,比如说 AK-130 型 130mm 双联舰炮如果要实现陆基使用,那么它的 94 吨系统全重至少要减掉 60 吨,只有 30 吨可以用来改装成陆军版的火炮。

这就意味着该型舰炮需要将自动供弹系统、身管冷却系统、雷达火控系统等等通通拆除,只留两根炮管和炮塔。

如此减配下来的 AK-130 舰炮将不再具备 70 发 / 分钟、67% 命中率的高效作战效能,和普通火炮那样,每分钟单门打 8~9 发,双管齐发时每分钟 10~20 发。

很显然,这样的技术指标与陆军自用的 130mm 牵引式加榴炮并无二致,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那何须劳心费神用舰炮来改装呢?

主炮阉割太厉害,失去了意义,所以只能从系统重量较轻的副炮下手,这就是驱逐舰近防炮摇身一变成陆军版近防炮的原因。

以美制型 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为例:该型火炮口径 20mm,6 管加特林式专管设计,正常射速 4500 发 / 分钟,最高射速 6000 发 / 分钟,有效拦截距离 1500 米,最大拦截距离 5000 米,主要发挥驱逐舰、巡洋舰、航母等大中型水面舰船副炮作用,主要作战方式为对空射击防空作战。

由于该型火炮的拦截效率极高,在有效拦截距离内的拦截成功率为 92%,是一种防空效率极高的武器装备,所以陆军也非常渴望装备该型火炮,用来遂行基地放空,拦截迫击炮弹、火箭弹等武器,以保卫基地安全。

但是 MK-15“密集阵”近防系统总重量达到了 12.6 吨,做为一款小口径近程放空火炮,这个重量显然不能在陆地上发挥应有的机动性。

因此雷西昂系统公司在将 MK-15B1 型“密集阵”舰炮改装为陆军版 C -RAM“百夫长”近防炮时进行了一系列的“阉割”手术,使系统重量从原来的 12.6 吨降到了 6.8 吨,便于安装在 35 吨级的 8×8 载重卡车上,从而达到提高机动性的目的。

由于缺乏舰上大型相控阵雷达以及大型舰载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支持,“百夫长”失去了做为舰炮时的 20 公里预警能力,当目标来袭时,它只能依靠自身搭载的近程搜索雷达和旁瓢近程搜索雷达对目标进行探测,因此不再具备 5000 米的最大拦截距离,只能保护 1500 米半径以内的区域。

更要命的是由于作战环境为有人居住的陆地,为了降低作战附加伤亡,所以炮弹不能再使用穿透力极好的贫铀穿甲弹,只能使用安装自毁装置引信的榴弹。

这意味着原本命中 1~2 发就能确保摧毁的近防炮需要命中目标更多弹药才能确保摧毁了,而这对于拦截炮弹、火箭弹等拥有坚固外壳的来袭目标而言无疑降低了作战效能,这也是驻伊美军悄悄为“百夫长”更换贫铀穿甲弹的原因所在。

可见舰炮改装成陆军版的陆基火炮是一件多么憋屈、多么痛苦的事,即便以“阉割”的形式减配到符合陆军要求的机动性时,应有的性能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舰用改陆用真的不是什么好主意。

下图为驱逐舰副炮 MK-15“密集阵”近程防空系统改进而来的陆军版 C -RAM“百夫长”近防炮开火现场,由于陆地上射击存在着附加伤亡的风险,因此配弹只能使用高爆榴弹,当炮弹飞行至 1500 米的有效拦截距离后不管是否命中目标,炮弹引信都会引爆炮弹,这就意味着拦截距离永远不可能达到做为军舰副炮时的 5000 米最大拦截距离,它相当于性能被阉割了。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 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当今驱逐舰的舰炮代表了现代舰炮的高作战效能特点,具有高射速、高精度的优点,是一种高效的作战装备,但是并不适合用来改装或开发成陆军版的陆基火炮。

第二、舰炮的高效是由完整的舰炮系统支持下实现的,而一整套舰炮系统的重量轻则十几吨,重则上百吨甚至几百吨,它们的重量是同级别陆基火炮的几十倍、几百倍,由于重量太大牺牲了机动性,在战争中将会降低生存能力,反而成为陆军的累赘,因此陆军并不需要用舰炮来改装或开发陆军版舰炮。

第三、舰炮改装成陆军火炮的方法为“阉割”式的减配,“阉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重,在“阉割”过程中难以避免地牺牲部分火炮性能,这样的阉割版箭牌在陆地上使用时性能就打了折扣,因此舰炮改陆炮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

结语

舰炮虽好,但是系统实在是太重了,就拿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大和级战列舰配备的 94 式 460mm 舰炮来说吧,该型火炮全长 21.3 米,仅炮塔总重就达到了 1720 吨,单门火炮身管重 165 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整个舰炮系统总重约 2700 吨,相当于一艘护卫舰的排水量。

在军舰上做为舰炮使用时,它始终处于 16 节~27 节的航速中机动,但是做为陆基火炮来使用的话,那么它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堡垒或要塞中,像个活靶子一样等着敌方攻击的到来。

人们倒是想过一个好办法来解决重炮机动性的好办法——列车炮,不得不承认列车炮确实能解决舰炮系统重量大的问题,但是铁路是固定的,一旦被毁同样无法机动,所以列车炮的机动局限性还是很大。

总而言之,人们想要在舰炮身上得到的东西最终都会以各种痛苦和憋屈的方式还给被阉割的舰炮,舰炮成为陆炮的难度与陆炮成为航炮的难度基本上是一样的,也许火炮的不同用途才能更好地诠释什么叫做“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下图为前苏联用 305mm 舰炮改装的陆基列车炮,该型火炮在战列舰上做为舰炮使用时爆发射速达到了 2 发 / 分钟,但是改装为陆基列车炮以后射速降到了的 5 分钟 / 发,爆发射速 3 分钟 / 发,而且火炮的射角调整极为不便,性能大打折扣,可见高效的舰炮真的不适合改装成陆炮使用。

当今驱逐舰的舰炮效率这么高, 为什么不开发陆军版导弹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