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记战国七雄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说韩国,首先不能不说的是冶铁业。自公元前 12 世纪赫梯灭亡之后,西方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相比之下,东方或许要晚一些。但从冶铁的成就看,东方世界就更胜一筹了。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以印度乌兹钢制成的大马士革弯刀将在千余年之后伴随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与马来刀、日本刀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名刀。而乌兹钢,正是此时在印度炼制出来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议的炼钢术,中国稍逊,但冶炼生铁的技术却独步天下。《老子》有云:”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个橐龠就是冶铁的鼓风炉。中国自春秋末年起冶铁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到战国末期,无论是冶炼的速度还是效率,都远远高于西方。中国的那套鼓风方法和对温控技术西方直到千余年后的中世纪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约瑟先生的说法,干脆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而这其中,做出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韩国了。春秋末年,中国冶铁技术领先的诸侯当属晋、楚两强。而晋国的冶铁中心,正在韩国。小小韩国冶铁都市之多,

实在令其余诸侯望尘莫及。到汉朝时,说剑还言必称堂溪、墨阳(皆是韩国冶铁重镇),常与传说中的干将、莫邪并称。

有工业,就有都市。战国时期都市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现象。列国间最大的都市都是国都,国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县城。像韩国宜阳一个县城,就 ” 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足见兴旺发达程度。

不过,跟首屈一指的工业水准比起来,韩国的农业水平还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条件不好,如《战国策·韩策》所言,” 韩地险恶山居 ”,没有良田,大大限制了韩国人口和国力的发展。而这种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说明了晋国分裂的重大影响。否则,以晋国的工业实力,加上并不差的农业,仍足以成为中原的龙头老大。但一分裂,晋国的工业优势归韩,等于是浪费掉了,平白给秦国做了嫁衣。

韩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不平衡的故事。一个头等工业强国,却因为国小民贫人才少,从而在两百多年里始终默默无闻,甚至任人欺凌,实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韩国,韩非不能救韩国,韩国的首先灭亡,似乎从它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过于燕和韩了。把燕放到韩国后头说,是因为毕竟乐毅那个时候还很是闹腾出了一些动静,比起从未兴起的韩国还是好些。不过跟韩国相比,燕国更加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辽河平原是块不错的土地,渤海、黄海的煮盐业也能给燕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燕国毕竟还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从北方胡人手中抢得地盘。但从河北张家口一直修到朝鲜博川的燕长城对于防御北方侵扰来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来燕国唯一的机会就是燕昭王中兴了。其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故事当属炒作宗师郭隗(wěi)所献千金买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无名郭隗为 ” 马骨 ”,造郭隗宫,筑黄金台,引得乐毅、苏秦、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来投,连日语中都留下了 ” 隗より始めよ ”(以郭隗始)这样的成语。可惜在战国之中,属于燕国这样的小诸侯的机会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国的历史机遇就此错过,再度沦为配角。最后在强秦东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时候还与赵国互殴,结果被廉颇、李牧等人打个半死,可谓荒谬之至了。

在晋刚刚分裂的时候,人们常常把魏、晋混称的。

魏国就是晋国的主干。而魏文侯也没有辜负这个称号,让魏国在战国初年全面领先。李悝、西门豹等人的内政建设,极具成效。只可惜的是,魏国领先太早,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应的战略。

等到两代之后的魏惠王时期,也是他比较倒霉,赶上东边齐国和西边秦国同时到达顶峰,吃了很多大败仗。但应该说,魏惠王的国内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梁城的修建,鸿沟的开凿,还有一个人我们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时期担任过相国白圭。

话说这齐魏两国本以黄河为界,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势偏低,而黄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欢泛滥甚至很喜欢改道泛滥的主。为防止水患,齐国就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了一座长堤,于是乎黄河水都被赶到魏国去泛滥了。这魏国连忙跟赵国合作,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也修了一座长堤。黄河就只能在这五十里间游来游去了。结果水患大减,利在千秋。

这堤坝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韩非评价说此堤连蚂蚁都钻不进去,而白圭也颇以此堤自得,说古时大禹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比水利,谁也比不过秦国那两座惊天地、

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们稍后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辞官之后做商人的时候,所谓 ” 天下言治生者祖 ”,”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 的箴言,被历代商人奉为贸易圣经。

在魏国还有一个与白圭名气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顿。此人是中国最早的大盐商。与齐、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国只得在河东发展池盐业。所谓池盐,就是垦地为畦,引含盐分的池水沃之,称作种盐,水耗则盐成,即为池盐。

像白圭、猗顿这样的人物魏国有不少。那时魏国就是全中国的商业中心,就是可惜几代下来都没赶上一位有见识的君主,导致人才大量外流。什么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库。否则,魏国绝不会落得那般下场。魏国之衰,纯属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文化毫无疑问是分版块的,三晋就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版块。但赵国有比较特殊,赵人既有三晋人的机智功利,又因地处北疆,兼具了燕赵之士的慷慨豪迈。正是这种特质,使得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奇迹般地崛起,并自始至终担当起抗秦主力军的重任。

当然,赵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们知道,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燕、赵、秦三国都修筑了长城,这其中,赵长城是最短的。因为不需要。林胡、楼烦,以及后来崛起的匈奴,对赵人是又敬又怕,中国在乱成一团的时候没有经历游牧民族的大规模骚扰,赵人居功至伟。与临淄、大梁相比,强敌环伺下的邯郸城的繁华,得来的更为不易。

说来也巧,在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国时期都是游牧民族比较消停的时期。由于波斯、希腊、秦国、赵国、马其顿、罗马这些相继兴起的强盛政权的存在,游牧民族远没有了之前几次大迁徙浪潮时的威猛。不过,这个消停只是暂时的,游牧民族的故事还很长。

赵国不但成功地抵御了胡人,还进行了适当的胡化。这使得赵国独具特色,也独具魅力。邯郸以盛产美女闻名,赵人的气质也被各地人们所欣赏,所谓 ” 邯郸学步 ”,足见赵人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在那个时代,赵、魏文化可谓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两个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养士传统成为可能。

当然,论综合实力,赵国并不强。论工业,不如韩楚;论商业,不如魏楚;论农业,不如秦齐;论政治清明、军力强大,离秦国也差得挺远。但一股倔强

的气质,就足以令赵国始终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可长平一败,赵国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后,尽管赵国表现得仍然十分顽强,但除非奇迹出现(比如秦国突然内乱加上赵国突然涌现一打人才什么的),否则再无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为秦所灭已是必然结局了。

战国七雄当中,齐国是全面发展的典型。农业上,有质地相当不错的土壤;商业上,有得天独厚的海盐优势;手工业上,齐国纺织业几乎统治了全中国,有 ” 冠带衣履天下 ” 之称。文化上更不必说,那个时候的人谁不知道稷下学宫啊,人才一点也不缺。无论从人口、规模、财富、还是文化底蕴上讲,临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第一都。其热闹繁华比之今日都不逊色。街市之间,人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乐融融。《史记·滑稽列传》有云:” 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後有遗簪 ”,无怪乎齐人安坐逍遥五十年不闻战事,临淄之乐,即使是后世众多时代恐怕也不能比拟。

其实,齐国历代君主们只要野心再大一点,头脑再清楚一点,合纵攻秦的时候再积极一点,国势大有可为。公元前 314 年,齐国破燕;公元前 286 年,齐国灭宋。这足以说明齐国有相当的实力扩张地盘。如果能够更巧妙地处理外交的话,齐国远远不是后来那样的局面。结果灭宋引发众怒,五国合纵攻齐,随即被乐毅逼入绝境。再复国时,举国上下再没有了从前的心气,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了。

或许还是过于优裕的环境导致齐国君臣无法像秦人那样奋发图强,才最终造就了一个羸弱的大国。

曾几何时,楚是与晋分庭抗礼的南北双雄之一。晋分裂掉了,楚却没有。楚国是仅次于韩国的冶铁强国,而在发展铁器的同时,楚的青铜工业同样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只不过跟秦国把工业都往军工业发展不同,楚人爱玩乐、爱文艺。楚国的青铜技术,大都用来制作精巧细致的工艺品。楚匠的才华,使得楚国的青铜工艺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却工业优势之外,楚国的地大物博,几为其余六国所不能比拟。金、铜、锡等重要矿藏在楚国,木材产业、动物产业、水产业都遥遥领先。楚国闭着眼

睛都能赚无数的钱。

但楚国有两个弱点,致使楚国总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其一,人民太过分散。公元前 301 年,楚国爆发庄蹻(jué)起义,竟将楚国分割成好几块。这在任何一个诸侯那里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人分散,军队就不好集结,而且容易顾此失彼。

其二,国内贵族权力斗争激烈。到了战国中后期,这几乎是楚国独有的毛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使得魏、赵、韩、齐、秦的国家权力都很集中。但楚国就始终没有解决好。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彻底陷入了贵族乱政的泥潭,始终没能爬出来。

可即便如此,楚国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荆楚文化生命力之强,令人赞叹。当战国末年,秦军在北方风卷残云之时,嬴政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毫不犹豫地答道:” 六十万 ”。嬴政不信,派李信统兵二十万攻楚,大败而归。嬴政这才乖乖地备齐六十万大军,交与王翦。

王翦最终灭了楚国,但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的精神却没有一天消亡过。短短十来年后,远远更为庞大的秦帝国终究为楚人所灭。那么这场战争中的胜利

者究竟是秦,还是楚呢?

虽然秦王朝的寿命很短,可统一中国的任务毕竟是由秦人来完成的。秦的历史功绩,怎么夸都不为过。那么最常提及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首先来看秦国的综合实力。

战国时期有《禹贡》一书,假托大禹,将九州土质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其中上上等的雍州之地,正是归秦所有。秦国的农业是有优势的。而提到农业,就不得不提那两个只能用伟大来形容的水利工程。

其一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郑国渠。嬴政以无与伦比的眼光和度量容忍了一个间谍主持修完了这座战国时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据《史记》载,自此关中成为一片沃野,再无凶年。

这样一个投资和回报都极其巨大的郑国渠,却不是秦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那自然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另一项巧夺天工的传世名作——都江堰了。

世上平静者莫若水,世上凶猛者莫若水。所以在水利工程上,欲要引水,必先筑坝。但都江堰打破了这一惯例。江心一只 ” 鱼嘴 ”,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四川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秋末至春初时,干旱少雨,于是鱼嘴的地势使得四成水流入外江,六成水流入内江,再经宝瓶口注入成都平原的千万亩良田。这样一来,即使天不降雨,春耕亦能照常展开。而春末至秋初,海风带来大量降雨,水位就会漫过鱼嘴,于是六成水奔外江而去,只有四成水流入内江,水患大减。而即便四成水仍然太多,一座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可保成都平原常年不为水患所扰。

秦惠王用司马错伐蜀,固然是影响深远。而秦昭王用李冰修都江堰,使蜀地成为秦国一座大大的粮仓,成都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意义同样重大。

在水利工程上,中国比不了埃及、巴比伦人的悠久历史,可一座都江堰,屹立两千年,造福数百代蜀地居民,堪称人类历史上不世出的工程奇迹。于是乎,李冰的名字,比起同朝的著名将相白起、范雎,更加响亮,更加让人缅怀。

除却巨大的农业优势之外,秦国商业也并不差。商鞅变法将盐铁收归国有,史籍中说仅此一项,秦国就获利百倍。而秦国虽然对商人要求更加严格,但并不绝对排斥商业。秦国之中,也有不少商贾巨富。比如那位著名的女富豪,寡妇清,因开采丹砂而发了大财,嬴政特地为之筑 ” 怀清台 ”。直至今日,这位奇女

子还被小说《寻秦记》改写成琴清而广为传颂呢。

再加上秦国巨大的军力优势,对外征伐中首先就抢到了不少战略要地和工业重镇。到中后期,秦国其实什么都不缺,财富上也已经居七雄之首。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的许多宝贝,秦国的宫殿修得也是最多的。像秦孝公修橐(tuó)泉宫,宣太后修高泉宫、虢宫,秦昭王修棫(yù)阳宫、羽阳宫,秦孝文王修萯(fù)阳宫,嬴政修林光宫等等,六国之中没有哪个像这么大规模修宫殿的,足见秦国之财大气粗。

秦国的成功,简而言之一句话,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代君主始终走在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至少在那个时代,秦国的农战立国在效率上远远胜过了东方六国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秦过之所以能一统天下,除了实力最强,也有运气成分!

怎样记战国七雄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