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看似简单,实际上想要解释起来也很麻烦。纵横想要借此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国祚断续的问题,欢迎评论。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

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政权位置发生变换,结果就变了朝代。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后继政权不承认前面的政权,比如东汉的刘秀,一直坚持自己承自西汉的政权,但是这种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西汉为王莽所篡位,国祚都已经断了,尽管很多人不承认,事实上王莽的新朝应该也算是东西汉中间的朝代。

两晋的争议不大,西晋为胡人所灭,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史称东晋。

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南北宋应不应该分来,靖康之难后,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掳走,于是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后迁都临安,以赵构的跟徽钦二宗的血缘关系来说,是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中朝政的班底还是北宋的班底。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甚至提出“迎回二圣”的政治口号,按照当时的情形,仿佛迎回二圣后,赵构还要让位给徽钦二宗,可以说,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国号也不曾改变,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国祚应该是 320 年,是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

史学界也展开了很大的争论,此中关系之复杂,很难解释得清,目前来说,主流史学家还是将南北宋分开,北宋就是北宋,南宋就是南宋。

宋朝这样紧密联系的两个政权都不能够称为一个朝代,为何朱棣篡位朱允炆后迁都北京,为何没有被称为“北明”呢?

对比东西周、东西汉、东西晋,朱棣篡位不分南北明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现在对比宋朝上。

这里再跟大家叨叨几句宋朝的事,其实赵构也算是一种篡位,从本质上来说,朱棣篡位与赵构篡位没有什么差异。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靖康之变的时候,金人包围开封,钦宗任命赵构为兵马大元帅,起兵勤王,结果这个赵构不但不去救援,反而将兵力集结起来,看着金人将北宋皇室一网打尽,这样赵构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当了皇位。

其实,加入赵构不当皇帝,而是“监国”,这样等徽钦二宗回来一个,还能够算是国祚延续,但是赵构这属于另起炉灶,被人推举为皇帝,这个皇位没有接受徽钦二宗禅让的皇位,相对于北宋来说就是非法的。

尽管,从徽钦二宗被俘,到赵构宣布即位只有几十天,这也表明国祚断了。

这一点可以再对比安史之乱后的李亨灵武即位来看,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发生兵变,李亨掌握大权,随后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前往四川,而李亨到灵武去整军备战,到灵武之后,李亨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政变,唐朝时期政变是很多的,这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特别的,如果唐玄宗不承认李亨的政权,双方开战,甚至割据起来,这就要变成两个政权,但是唐玄宗事后对李亨的即位进行了追认,使得李亨的即位拥有了合法性。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同理,假如赵构遥尊徽宗为太上皇,徽宗还有能力承认他的帝位,那还算靠点边。

我们再来看朱棣的政权,从我们后世的角度来说,是承认朱允炆的皇位的,也是间接的承认了朱棣是篡位登基的。

但是从历史上来说,朱允炆在明朝时期是不被承认为皇帝的,甚至是整个明朝时期都不承认的,朱棣为了彰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将建文年号废掉,改为洪武后续,以证明自己是继承朱元璋的皇位,这样就合法了。

在庙号上,朱棣的庙号被定为太宗,也是符合继承朱元璋政权的样子,后来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有些映射旁支夺嫡是合法的。

所以,在明朝时期,朱元璋的政权和朱棣的政权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南明时期,弘光政权为了彰显自己也是合法政权,追封了朱允炆庙号,后来到清朝乾隆时期,彻底承认了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然而后世承认朱允炆的皇位,最多是否定朱棣即位的合法性,甚至还不能否定,这是历史争议的地方,也更不能说明整个政权的延续性,往无赖处说,即使朱棣篡了朱允炆的位,也不能将明朝分割成两部分。

如果朱棣在北京称帝,并且与明朝中央对峙多年,形成两个政权,那么的确应该称北明,但是朱棣是打着“靖难”的旗号,到北京后夺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称帝,然后打到北京的,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再简单来说,迁都与国祚的关系。

从东西周,东西汉,东西晋,南北宋来说,国祚的变化是与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并不能说迁都就要变国祚,中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情经常发生,商朝曾经六次迁都,不能因此就将商朝的国祚断六次。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实际上,南京作为明朝的开国都城,并不具备长期大一统政权的根基,在朱元璋时代就有迁都的打算,只不过朱元璋没有完成这个计划,直到永乐 19 年的时候,才完成迁都计划,难道以永乐 19 年为分界线,之前称为南明,之后称为北明,大家看到这个说法是不是感觉想笑,所以,迁都跟国祚变化没有绝对的关系。

国祚的划分挺麻烦,争议也比较大,但是详细的看,还是能够梳理明白的,你们认同我的说法吗?

自 1368 年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明朝正式诞生。

朱元璋死后,继承人朱允炆削藩遭到朱棣靖难,朱棣自北平(当时朱棣的藩地)经过三年的造反,攻破应天,江山易主。朱棣称帝,定年号为永乐。

朱棣出生的时候,当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攻打朱元璋,所以他从小就面对战争的残酷,在军营中磨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同样也造就了他的骁勇善战。

朱元璋在开国之后,大杀功臣,当初随他打天下的一套武将班子基本都死得差不多了,但是北元势力依然强大,由于武将被杀,有资历会打仗能信任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边界不能不守,也不能糊涂的去乱守,于是朱元璋想到分封诸子为藩王,让他们去守护边界。因为朱棣从小跟着朱元璋打仗,也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他于是就藩北平,守护边界。

但由于自己在南京当了皇帝,原本守护边界的自己跑了,边患日益严重,也因为朱棣本身就喜欢北平的大漠硝烟,对南方的轻柔吴语很不感冒,于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朱棣举国迁都。

朱棣本身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虽非马皇后所生,但也绝对正统。其次,当时的明王朝对中原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不是像所谓南明,在丧失了国土控制权后自顾自地搭建的一个小朝廷。朱棣虽然篡位,但他看人眼光独到,三杨内阁强悍无比,在他在位期间,修《永乐大典》,迁都,五征漠北,最后死于征途。可以说,他做皇帝,不仅仅是为了享受那份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同时履行了一个好皇帝应尽的义务,所以朱棣靖难迁都,仍旧是为了大明王朝。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