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都是穷人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佛争一炷香”,当 C 姐对我说出这样一句话时,我简直听懵了,在我心里也掀起波澜。

我们在一家保险公司,为了业绩,公司内部的竞争也挺激烈的。有一位同事 A,年龄大展业确实有的困难,但因为业务部门收入高,她就坚持留在业务部门,部门计提成收入时,她坚决反对按业绩高低来,认为部门内部分配应该平分业绩收入。

“没有我们就没有部门,没有部门就没有业绩收入,凭什么不平分?”她振振有词,但听起来也有道理。

为了和稀泥,谁也不做坏人,决定民主投票决议此事,我们部门加我七个人,票到我手上以后,我有点傻眼,正好 3 票对 3 票。这个坏人注定要由我当了,我犹豫不决时,C 姐对我说:

“佛争一炷香”。

我知道她说的什么,A 大姐展业能力不足,“拉锯”功夫不错,以前没有分组时,她常常趁别人展业外出的机会,将别人的业务拉到自己手上据为已有,引起不少矛盾。后来,所有业务人员就分部门展业了,本来没人愿意和她一组,她跟我一说,我就答应了她,觉得带着她没关系。不成想,她到部门以后,我们展业人员反而少了,因为她拒绝外出,说她年龄大了,拉不下脸求人。要知道 C 姐比她年龄大,比她身体差,但每次都从不推脱外出。

C 姐和我说这话,我明白了,这世界上不应该存在无缘无故的帮助,得先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就是佛前也得先进香。

但年轻的我,实在不愿意说:不。

于是,公司按业绩将提成收入分到部门以后,我们部门是平分的。

不久,我们部门就从业绩到最后一名了,因为开始展业最强的几名业务人员,也不愿外出跑业务了,有一个人甚至把自己的业务偷偷给了另一个部门,再由他们把相关业绩提成给他。这几位要平分业绩 提成的,自己当然还是叫不动,就只想在办公室坐着,到了月末算提成的时候,比谁都清楚。

我自己比以前更辛苦,但收入也是越来越少,部门内满是不和谐音,部门外自己的展业成果都要保不住。

我彻底明白一点,你可能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善的?一个人当去做该做的事,而不是给自己强行加戏,自以为是,戴上善的帽子不一定是善人善事。

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和不善这是个相对概念。

什么是善?如何做真正的善?

引用伦理学的说法是:“共同满足为善,在被动个体自我意识出于自愿或不拒绝的情况下,主动方对被动个体实施精神、语言、行为的任何一项的介入,皆为善”。

哲学的定义:善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的组成,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完好圆满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满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残缺不完好)”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你懂吗?反正我越看越不懂。

佛家说,让人快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善。而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王阳明说:致良知。“知”是明白什么是良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我的理解是,知良知,先求已再求人。

有人说“这世上,最可悲的是:做一个善良的穷人”,我怎么看?

世界上什么可悲?你看他人可悲,他人看你可悲。

谁是穷人?你看他是穷人,他看你是穷人。

本着良知做人做事,不去追求所谓的帽子。一个人,不过一生而已。

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因为善良所以穷”?善良本身不可悲,因为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优秀品质。穷也不可悲,因为穷只是一个伪命题,试问这个世界上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又有多少人会对自己拥有的财富感到真正的知足而停止努力呢?而造成穷到揭不开锅的原因,却无非就是那几个: 懒,虚荣,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怎么优良的品质。但是,真正善良的人,又怎会容忍自己拥有这些不良品质呢?既然没有这些不良品质,又会穷到哪里去。所以归根结底,可悲的不是善良,也不是穷,是以为自己是善良的,实则是无能,无能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宽慰自己这是善良,从而导致自己穷,最后发现自己是真的可悲,可悲于活在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善良”人设里,自我感动。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