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很多人认为《易经》的核心是占卜,通过占卜来决定自己的运势以及命运,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易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典籍之一,包含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里面很多内容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以及深入研究。

叶劲君先生是南怀瑾先生的再传弟子,研究《易经》易经 40 余年,对《易经》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创了图解这样新的学习、研究方法,能够让广大《易经》爱好者用图像的方式去了解、学习《易经》。叶劲君先生经常会表达一个观点: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如果一个人只靠《易经》中卦象的占卜来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无论占卜结果多么好,那么你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因为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命,而是你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项羽不能?算命的又该说,这是命。叶劲君先生会告诉你们,这是他们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不同。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刘邦能做到“顺势而为”,当亭长的时候,释放劳工,没地方逃,干脆就造反,一路走来,刘邦是“屡败屡战”,有好几回,是死里逃生。其实刘邦和秦始皇,年龄相差不了几岁,算是同龄人,却划分两个不同的朝代。《史记》记载,一把年纪的刘邦,一身伤病,都是常年征战留下的后遗症。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而项羽天生有优势,年轻力大,几乎是常胜将军,可是他的意志力,却是脆弱的,他无法忍受失败;而且非常“自我”,不相信身边的人,权力舍不得下放;身边有良才、谋士,贡献良策也得不到采纳。最终导致自己失败,只得乌江自刎。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可见,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命,而是你的信念和行为模式。或者说,你秉持的信念和你的行为模式,共同谱写出你自己的命运。想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信念。叶劲君先生很喜欢强调《易经》的真正用途,就是通过《易经》中的一些现象来改变自己的外部环境,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扫清一些障碍,但是《易经》本身不能够让你成功或者失败。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叶劲君先生作为台湾知名《易经》文化研究学者,目前推出了相关《易经》学习课程(叶劲君快速入门周易与叶劲君精讲周易),已经在今日头条、喜马拉雅、Cctalk、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各大平台上架。通过叶劲君先生独创的“图解”方法,能够让复杂、难懂的《易经》变得清晰、明了。在叶劲君先生的课堂中,各位周易爱好者将会告别枯燥、冗杂的古文字,而是通过图像的方式来了解学习《易经》中表达的内涵。

谢谢各位朋友参与回答我的提问!

我对理解如下,与诸位共同探源解惑。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的纠结在于,现代人这么聪明,为什么反而向落后的古人学習。其实现代人的聪明,主要在于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海量增长,智慧并没有多少增长,古人的物质世界是匮乏的,但是精神世界还是丰富的。古人因主要是农耕生产,在“天人合一”方面远胜今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比现代人专注而深刻得多,常是由“天道”推及“人道”,显示出独特的深邃智慧之光。

《周易》这本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历经三千年才艰辛成书,这中间沉淀了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更有当时的“高知”卜官、史官,以及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及后学)等高人的创作和整理,把极富人生智慧的哲理,隐藏于当时人们能接受的卦象、卦辞、爻辞、《易传》中。便《周易》成为一座“智慧宝库”,千百年来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中华民族方方面面。

现代人虽然物质丰富、生活便利,但精神层面的压力、困惑、烦恼、恐惧等痛苦,并没随科技发展、时代进步而消失,只不过和古人造成这些精神痛苦的原因不同而已。

古人当时的生存环境远比现代人恶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战争时间长、物质匮乏、社会制度落后。但是他们在几千年中,为化解这些精神层面痛苦,不懈的抗争,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智慧,这些都记录在《周易》之中。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譬如,《周易》首卦“乾卦”,以龙说事析理,形象说明应如何应对人的一生或事业全程,并总结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深刻哲理。

再如,在“坤卦”中,以各种现象,说明人际关係或处于辅助岗位等等的处理原则,从而引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至理名言。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百年校训,培养出百万人才。
现代人学周易有用吗

还有《周易》中的“屯卦”、“习坎卦”、“蹇卦”、“困卦”等四大难卦,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何脱困指点迷津。

《周易》中的“损卦”、“益卦”,为人们剖析正确处理损、益关係。

《周易》中的“泰卦”、“否卦”,说明物极必返,盛极必衰的道理,警示人们既要有倒霉时的自信心,又要有旺运时的居安思危之念。

《周易》中的“谦卦”,六爻非吉即利。既说明谦虚的重要性和威力,又指出谦非自卑,要谦虚也要长上“牙齿”保卫谦虚的。

限于篇幅,不能举言太多。

总之,现代人去学习古代经典《周易》是有很大好处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实践证明的,也是很多智商高于你我他的高人们的共识,并非虚妄之言。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