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1次阅读
没有评论

《资本论》的最早中文翻译本是郭沫若翻译的,书名按照原著直译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随后,又出版了几个译名为资本论的版本。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已经有非常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人们称之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三个学术理论的来源,一个是在对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后产生的政治经济学,另一个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予以批判而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第三个是在总结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共产主义。这三大理论系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自从有人类文明历史以来,许多哲人都思考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式。所以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亚里士多德有三种国家制度,即 Monachy Aristocricy and Democracy 君主制、贵族议会制和民主制。事实上,古罗马的奴隶社会共和制,仅仅是形式上的民主制度。还有摩尔在牛津大学开讲坛,演讲以及讨论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乌托邦》。后来列宁还有一本《国家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具有明确的阶级性,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主要是当时欧洲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工人阶级利益的立场上,思考研究问题。寻求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道路和方法。事实上《哥达纲领批判》,是对早期共产党人错误的行动纲领的批判。这说明了共产主义运动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众所周知,《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但这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因而《资本论》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有《汉语大词典》那么厚。所以,毛泽东说:要硬着头去读。严格来说,中国能通读或读懂得人并不多。

如今网络上,似乎什么人都可以侃《资本论》,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根本不相信那些连几句话都说不清楚的逻辑混乱的人读过《资本论》。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硬着头都读不懂。以至于读懂半页文字,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

社会一直在前进,理论一直在更新,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这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现在离开马克思时代快一百四十年了,这个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也绝对不会想到在他死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这么大的发展,也绝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会有一些国家具体实践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都没有成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一基本原理还是正确的,再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会是像马克思想象的那样实现,而一定是根据各国不同国情,用最适合本国的路线实现,现今全世界来看,最接近社会主义的国家就是北欧那些国家,而实现社会主义设想的政党也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但是他们都没有完全照搬马克思对未来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设计,而是走出了自己的路。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曾经走了三十年弯路,发现不对头,现在结合中国国情,重新回到一开始制定的通向社会主义的路线,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所以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要为生产力的发展留下空间,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拔苗助长是不会成功的。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